《光明日报》关注丨百色学院:创新文化育人范式 为国培养边疆守护新人

浏览量

百色学院位于西南“老少边”地区办学,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坚定“扎根边疆、服务边疆”的办学定位,依托区域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,不断创新文化育人范式,持续推动“三维一体”文化育人工作,奋力培养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边疆守护新人。

“三界同心”  打造“思专”融合教育体系

“三界同心”指发挥政府部门、高等学校、行业企业三“界”资源优势,同心发力,形成“思政课程+课程思政”的“思专”互补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生态。

政府开路搭桥,推进“书香红城”建设,深挖百色“瓦氏夫人千里抗倭”等卫国戍边历史文化资源,全力打造爱国主义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教学基地,为学校开展“边疆研读+边防走读+边网云读”的“感知三读”活动保驾护航,引导学生感悟精忠报国之志,铸牢学生边疆安全之魂。

学校勇挑大梁,立足百色独特文化优势资源,建成13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182门红色微型经典课程及1门自治区级思政示范课程。持续开展“讲爱国故事+讲守边典型+讲校友案例”的“认知三讲”活动,指导学生深悟民族团结之蕴,铸就学生成长之路。

企业深度嵌入,共建“科技赋能+平台支撑+实践育人”三维模式,开展在地化专业实习实践和边疆文化沁润行动,组织学生开展“实习一周+实训一月+实战一季”的“行知三实”活动,厚植学生爱疆守边情怀,铸造学生护边兴边之能。

“三介同频”  重建“知技”融合培养体系

“三介同频”指融贯理论课程、教师团队、实践实训三“介”功能作用,同频共振,形成“知识增长+技能成长”的“知技”互促优秀文化协同育人生态。

重组文化元素,构建“民族文化+革命文化+先进文化”“金课程”体系。学校深挖区域优秀文化元素并进行教育重组,构建“核心课程群+精品课程”体系。开设“民族图形设计与应用”等课程系列,在教学中嵌入“非遗IP+电商”实战项目;与地方共建“戍边情境教学系统”,开展边境卫国戍边大课堂,建成卫国戍边数据库;开发数字边贸实务等课程资源,学生全流程模拟跨境贸易。

强化“三师”共建,锻造“产业教师+文化教师+AI教师”“金教师”队伍。学校引进“产业教师”,从文化基地等机构引进教师驻校授课,带教真实项目;建设“文化教师”,组建“关边行者宣讲团”,聘请优秀护边员等担任实践导师;开发“AI教师”,部署“智慧戍边教学平台”,开发VR界碑巡查模拟系统、跨境谈判语音实训舱等。

突破物理界限,搭建“思政实践+军事实践+专业实践”“金实践”体系。学校实施“国门熔炉计划”思政实践,组织学生开展边境村寨驻点调研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轮训等,强化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价值认同;开展边防卫士特训活动,将边防部队训练模式引入学生军事实践教育,在军训演练中锤炼应急处突能力;创新产业攻坚决战项目,专业实践对接绿色产业、生态基地等先进文化平台,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。

“三阶同链”  创新“情能”融合实战体系

“三阶同链”指统整友好邻国、边防部队、地方基层三“阶”要素动能,同链相通,形成“情怀涵养+能力锻造”的“情能”融合先进文化协同育人生态。

与“邻”为善,共建边疆技能“学习通”。学校与越南、泰国等高校和地方共建“瞭望—展示—联谊”学习交流空间。师生在瞭望空间开展东盟主题认知和研讨,产出高质量研究报告;在展示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各国科技创新和文化精品,促进互学互鉴;在联谊空间举办青年联谊活动,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。

与“军”为盟,联建边疆安全“防护网”。学校与边防部队合建“边防—边疆—边网”国防教育体系。在边境地区建设实践教学点,通过“走边关、进军营”活动参与界碑维护和边境巡查;邀请边防战士、退役军官入校讲学,开展国防教育课程和界碑上的微课等;依托边防部队模拟训练系统,开展“边境网络安防”实战演练,提升学生国防安全实践本领。

与“地”为伴,合建边疆文化“展宣域”。学校与地方基层打造“纪念馆—创习馆—博物馆”育人平台。开发“红城记忆”AR导览系统设计红色研学路线,在非遗传承创习馆内设立大师工作室,在生态文明博物馆开展边疆文化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爱国爱疆情怀和文化传承实践能力。

来源:光明日报